沪上高校人才培养新动向:学科结构再优化,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
你的位置:中恒宝达 > 领航教育 > 沪上高校人才培养新动向:学科结构再优化,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

沪上高校人才培养新动向:学科结构再优化,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

时间:2024-03-25 01:58 点击:129 次

迎来2024年新学期,不少高校都传出人才培养新动向——

复旦大学成立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等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并于今年启动招生;

上海交通大学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海洋等方向,或增设新专业,或加强原专业建设,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数理能力;

以前沿基础科研为特色的上海科技大学,今年将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但同样要求考生“理工科基础扎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

……

就在今年1月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明确要求:优化高校招生结构,引导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

对应观察上述几所沪上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强势推动新工科发展,成为这一轮高校人才培养优化的一大重点。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相关高教专家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了重点解读。

发力——大学强势推动新工科发展

复旦大学此次开出的新工科创新学院虽然首批招生人数不多,但四大学院几乎都与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且师资阵容强大。而学校的新工科战略咨询委员会在2022年就已成立,委员会成员多数是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产业界领军企业的顶尖专家。

再从全国范围来看,以文理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布局新工科、加速学科转型中恒宝达,在复旦之前,北京大学2020年就宣布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等6个工科学院,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等5个实体研究机构。

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同样也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加大转型步伐,且当下尤其重视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不久前,知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上海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没有数理基础的工科是很难发展好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负责人章俊良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开设的新专业,除了一向重视的工科思维之外,更强调学生要具备强大的数理基础。学校结合近年来被评为A类学科的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学等,推出了一批理科与工科、理科与医科、工科与医科的交叉学科,切实提升学生的理工科基础。

“不仅理科与工科应该加强交叉的力度,文科与理工科之间同样也不该有明确的分界。”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印杰指出,知识本身不分文、理、工科,是工业化之后因为人才需求的类别细化才会出现分科。“这也是为什么工业化之后不再可能出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学者。现在,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更多理工科人才,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个行业的‘渗透’,即便是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才也必须有数理基础,更不用说当下急需的科技史、科技伦理等相关研究,更需要理工科的基础。”

回归——进一步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

事实上,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早就有迹可循。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国高校的本科招生中,理工农医类的招生比例已超过50%,在部分名校这一比例已超过70%;硕士生教育阶段理工农医类的招生规模接近60%;博士生教育阶段理工农医类的招生规模超过80%。

有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读这一组数据时直言,“这可以视作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一次‘回归’。”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理工农医类的招生比例就远超50%,但从上世纪末开始,理工农医类的招生比例开始下降,甚至一度降到只占招生的30%左右。一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相较于理工科,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相对容易,中恒宝达能快速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此外,在一段时间内,通识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推进过程中,很多人把“通识教育”直接等同于“人文通识”,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工程思维。

当前,随着技术快速迭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要推动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时至今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加上我们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比例,推动新工科发展是必然的。”章俊良告诉记者。

事实上,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也通过各类“指挥棒”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去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将探索支持高年级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今年1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推动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这些新政和新举措,无一不说明当下对于理工科发展的重视。

探路——以产教融合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盘点几所头部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到,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培养人才,是这一轮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新推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都依托了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平台,上海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也与联影等行业顶尖企业开展了合作。

“产教融合绝不仅是引入企业的师资培养产业发展现在需要的人才,我们更希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甚至有能力创造新产业的人。”章俊良介绍,上海交大通过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原ACM班)人才培养的前期尝试,已培养出了一批目前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等领域有影响力的毕业生,未来也将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依托储能和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建平台和学院,培养一批相关产业的领军人才。

但是,对高校来说,要办好新专业,提高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除了借力企业、加强产教研融合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原有院系专业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和协同,探索新的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机制。以上海交大新设的储能专业举例,原本与储能相关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分散在各个院系,比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热学和流体科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电化学和催化研究等都与储能密切相关。

要更好应对未来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必须重新融合这些专业的优势资源,提升专业院系间的协同性和有机合作。“可以预见,在破除专业壁垒、推动产教研融合的过程中,甚至可能会对学校内部院系的专业和学科进行重构,这些都将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章俊良说。

作者:姜澎

文:姜澎 图:袁婧 编辑:傅璐

怎么学习,如果没有天赋达到出类拔萃,不如改变方向,去找自己擅长的类型,如学音乐、体育、商业,总有一行适合你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中恒宝达。

发布于:上海市✭
服务热线
官方网站:www.tax95.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09:00-18:00)
联系我们
QQ:
邮箱:
关注公众号

Powered by 中恒宝达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My-Web © 2013-2023 版权所有:真心相伴,不离不弃,爱心支持,一路相随,!